分類 網紅KOL

愛莉莎莎開團購賣瑜伽課程為何大賣?4個主因分析如下

立即分享:

在充滿競爭的線上健身課程市場中,YouTuber 愛莉莎莎推出的「莎式瑜伽課程」短時間內創下驚人銷量(截至今日募資總額已突破7000萬)引起市場高度關注。愛莉莎莎如何成功跨界、打進瑜伽健身這片紅海市場?本篇將從行銷專家角度,拆解這場成功的操作背後 5 個關鍵策略。

團購募資課程連結


一、強勢個人品牌+精準信任移轉:從「莎」的內容鋪路開始

愛莉莎莎本身就是擁有百萬訂閱的 YouTube 創作者,風格以生活分享、自我成長與健康管理為主。

她長期經營「身體變好」與「生活儀式感」等關鍵主題,

早已潛移默化培養了一群對健康生活高度關注的粉絲群

她的粉絲結構中一大部分來自「黑粉」,不少人說黑粉也是粉,只要有關注度都是好的。

然而事實絕非如此,不少網紅人設翻車一次就再也起不來

但愛莉莎莎遇到多次打擊也並未被打倒,除了本身強大心力素質外

其核心理念、價值仍被多數粉絲認同並追隨是其重要關鍵

細看她的所有分享幾乎都是從自身使用經驗出發,真心好用才敢推薦分享與販售

之所以被黑除了過往一些爭議事件外,支持柯文哲也導致她成為媒體鬥爭網紅之一

(檯面上也只有她敢公開支持柯,其他大多淪為綠營打手)

雖充滿爭議,但鐵粉也不在少數,單看這次有2萬人信任她的選擇、樂於跟隨、具消費力。

在個人限動內容中持續提到「每天做瑜伽」的生活化分享,就是最好的預熱鋪陳。

這就是信任轉化的關鍵——從觀眾熟悉的生活經驗延伸出產品,毫無違和感。


二、課程架構貼近痛點,產品設計講求「可實踐性」

這不是高難度的專業師資課程,而是為大眾設計的「零基礎也能開始」課表。
✔ 一週規劃排程
✔ 可在家完成、不需器材
✔ 體態變化記錄可視化

課程不僅販售知識,更是幫助用戶建立行動習慣的工具。


三、媒體+社群發酵話題引爆購買力

不少行銷從業人員自發分享並分析愛莉莎莎為何開團總能賣爆的原因

無形中也讓更多人進一步開始關注到相關消息,加上新聞媒體喜愛她的相關新聞

這種操作方式不僅強化社群信任,也大幅拉高 「品牌搜尋量 + 課程口碑關鍵字曝光」,進一步促進轉換。


四、強調自身使用經驗,確保品質才敢開團

很多網紅看她開團購賣課、賣衣服,每檔動轍千萬業績,分潤賺得盆滿缽滿也想效仿

除了本身知名度不夠高,最大問題點還是在於「信任度不足」

多數網紅只想著開團賺錢,忽略其核心本質為粉絲的信任感

開團看似好賺,其實背後隱藏極高風險卻少有人提

這些風險包含產商供貨是否穩定、品質能否保證等

一次翻車就難再翻身


愛莉莎莎不是賣課程,是賣「生活的理想狀態」

行銷本質是價值傳遞。愛莉莎莎的瑜伽課程不是在賣一套運動影片,而是讓粉絲相信:「原來我也可以像莎一樣,把健康生活融入日常」,這才是情感共鳴與轉換率飆高的最大核心。

對於有意打造線上課程、內容電商或個人品牌的創作者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值得細細研究的成功行銷案例。

眾量級 ANDY家寧 分手與股權爭議懶人包

立即分享:

YouTube 頻道「眾量級 CROWD」曾是台灣最受歡迎的情侶型 YouTube 頻道之一,由 Andy(王崇睿)與張家寧於 2016 年共同創立,內容以情侶日常、挑戰、惡作劇為主,吸引超過 200 萬訂閱者。然而,2024 年底,兩人宣布分手,隨後爆發股權爭議,引發社會關注。本文整理相關事件,提供詳細背景資訊與發展進程。

相關數字紀錄

  • YT個人頻道訂閱人數從原本70幾萬暴漲至120萬,持續上升ing(補:發文當下已122萬)
  • 爆料影片發布1天內突破637萬次觀看,已成為今年度最高觀看影片
  • 留言抖內支持金額推估已破百萬

女主IG從68萬掉至63萬,持續下降ing

原頻道一日掉粉12萬人

一、頻道發展與分手公告

1. 頻道創立與發展

2016 年,Andy 和家寧共同創立「眾量級 CROWD」,初期以情侶日常互動為主,並加入挑戰影片、整人企劃等元素,迅速吸引大量粉絲。由於內容有趣且真實,頻道在短時間內獲得極高的關注,並且成為台灣 YouTube 界代表性的情侶頻道之一。

在巔峰時期,「眾量級」的訂閱數突破 200 萬,每支影片平均觀看數十萬次,甚至超過百萬次。Andy 與家寧也因此獲得許多商業合作機會,經營副業並擴展品牌影響力。

2. 分手公告

2024 年 10 月 26 日,Andy 與家寧於 Facebook 及 Instagram 發布聲明,正式宣布分手,並表示雙方已經討論過未來規劃,頻道將會停止更新。當時,兩人未對外說明具體分手原因,僅表示是「個性不合」、「雙方有不同的目標與規劃」。

消息一出,引發大批粉絲熱議,許多人感到震驚與不捨,但當時並未有明顯的爭議發生。


二、股權爭議爆發

1. Andy 指控家寧與家人不當對待

2025 年 3 月 11 日,Andy 在個人 YouTube 頻道發布長達 40 分鐘的影片,公開指控家寧及其母親涉及多項不公正行為,主要包括:

(1) 股權分配不公

Andy 表示,頻道成立初期,他與家寧共同經營,但後來家寧母親成立了「群海娛樂股份有限公司」,Andy 只被分配到 25% 股份,家寧與其母親則持有 75%。

(2) 低薪問題

Andy 透露,在頻道經營期間,他的月薪僅 3 萬至 5.5 萬元,與頻道高額收益不成比例。他認為自己貢獻了大量創意、剪輯與拍攝工作,但未獲得合理報酬。

(3) 無法查帳

Andy 指出,他從未被允許查閱公司的財務帳目,對於收益如何分配、廣告收入與業配合作的實際金額毫無所悉。

(4) 頻道管理權限遭移除

分手後,Andy 發現自己被移除「眾量級 CROWD」的 YouTube 頻道與社群帳號管理權限,無法再進入頻道後台。

(5) 遭解除公司董事職位

Andy 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被家寧母親解除公司董事職位,喪失對公司的發言權。

(6) 股權「借名登記」爭議

家寧母親聲稱,Andy 持有的 25% 股權只是「借名登記」,要求他歸還股份,導致 Andy 面臨法律風險。

(7) 商標問題

Andy 發現「眾量級」的商標已由家寧母親以個人名義申請,而非以公司或共同創辦人名義。

(8) 經濟來源被切斷

分手後,Andy 表示自己收入來源中斷,被迫重新開始個人頻道,希望透過影片揭露真相。


三、網友反應與影響

Andy 的影片發布後,引發廣泛討論,許多網友對他的處境表示同情,並質疑家寧及其母親的行為是否涉及不當操控公司權益。幾個主要趨勢如下:

  1. 支持 Andy:許多粉絲認為 Andy 被不公平對待,並呼籲他採取法律行動。
  2. 質疑家寧母親:網友對家寧母親的角色感到不滿,認為她過度干預頻道與股權分配。
  3. 個人頻道訂閱暴增:在影片發布後短短幾天內,Andy 的個人頻道訂閱數從數十萬暴增至超過百萬。
  4. 家寧方面沉默:截至目前,家寧及其家人尚未公開回應 Andy 的指控。

四、法律與專家分析

針對本次股權爭議,法律專家提供以下分析:

  1. 股權分配問題:若 Andy 能證明自己在公司成立時對頻道的貢獻,可能可主張股權應重新分配。
  2. 查帳權益:作為股東,Andy 依法有權查閱財務報表,若被阻止可向法院提出股東查帳訴訟。
  3. 董事職位解除:若 Andy 未簽署相關同意文件,公司單方面解除其董事職位可能違法。
  4. 商標爭議:若 Andy 能證明「眾量級」品牌由他共同經營,則可主張商標權屬爭議。

五、未來發展與可能結果

目前,事件仍在發展中,未來可能發生以下情況:

  1. 家寧公開回應:如果家寧或其母親對 Andy 的指控做出回應,可能進一步引發輿論戰。
  2. 法律訴訟:若雙方無法協商解決,Andy 可能會提告,進一步影響頻道未來發展。
  3. 頻道最終去向:由於 Andy 已無管理權限,「眾量級 CROWD」的未來仍不明朗。

結論

「眾量級 CROWD」從甜蜜情侶頻道到分手、再到股權爭議,這場風波暴露了 YouTube 產業內部的管理與財務問題。本案提醒所有創作者,在合夥創業時應重視股權分配、財務透明與法律保障,以免未來發生類似糾紛。

目前,本案仍在發展中,外界期待家寧方面的回應,以及後續的法律進展。我們將持續關注事件發展,並更新最新資訊。

 

 

孫生「人設崩壞」全解析:從搞笑KOL到爭議製造機,他到底做錯了什麼?

立即分享:

反骨男孩」曾是流量保證,當家成員孫生以瘋狂、無厘頭形象深受年輕粉絲喜愛。近年來,孫生從幽默搞笑的人氣網紅KOL變成爭議不斷的話題人物。從戀情風波、失言爭議、頻繁道歉,到形象逐漸失控,名聲與事業都受到了衝擊。

網紅世界變化快速,一個人的人設能否穩固,取決於能否持續維持公眾期待的形象。然而,孫生的問題不只是單一事件,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究竟,他的「人設崩壞」有哪些關鍵因素?本文將從以下幾個面向深入探討。

 

第一階段:從瘋狂搞笑到親民兄弟人設

孫生最早以「反骨男孩」團隊成員身份出道,團隊的影片風格大膽、惡搞、不按牌理出牌,特別是孫生誇張的演技、搞笑的口吻,使他成為團隊內最有辨識度的成員之一。他塑造了一種「瘋狂但可愛」、「有點白癡但很真誠」的形象,這種風格讓他成功吸引年輕族群,甚至讓許多粉絲覺得他是「網紅界的綜藝咖」。

除了幽默路線,孫生也營造出「重情重義」的人設,時常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對朋友、粉絲的關心,讓人感覺他不只是搞笑網紅,還是個「好兄弟」。然而,這種人設隨著事業發展和個人行為的變化,逐漸產生裂痕。


第二階段:爭議不斷,人設開始動搖

1. 感情風波:愛情事業兩頭燒

許多網紅的「人設崩壞」,往往從戀情曝光開始。孫生的感情世界一直是粉絲關注的焦點,但當他的戀情陷入爭議時,便讓他的人設開始出現裂痕。

過去,他以「深情、癡情」形象示人,但後來卻因感情問題捲入負面新聞,甚至被指責「劈腿」、「腳踏多條船」,這些指控讓他的「癡情好男人」形象受到嚴重衝擊。即便他後來澄清、道歉,但網友對他的信任感已經開始下降,部分粉絲甚至因為這些事件脫粉。

2. 失言爭議:幽默與冒犯的界線

孫生的風格向來直率,但直率與口無遮攔之間,只有一線之隔。他曾在直播、影片或社群媒體上發表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言論,涉及性別、種族、身材羞辱等敏感話題,導致不少網友對他反感。

在網紅時代,觀眾對言行的標準越來越高,尤其是擁有大量年輕粉絲的KOL,更需要注意影響力。然而,孫生多次因為「開玩笑過頭」或「講話太直接」引發公憤,即使後來發文道歉,但累積的負面印象,早已讓他的形象大打折扣。

3. 道歉濫用,信任度下降

「道歉」本來是彌補錯誤的方式,但當一個公眾人物頻繁道歉,卻又屢次犯同樣的錯時,道歉就會變得廉價,甚至讓人懷疑其誠意。

孫生在多次爭議後,都會發文道歉,但問題在於,他的行為並未因此有所改變。例如,他可能因為某個不當發言道歉,過一陣子卻又說出類似的話,這讓部分粉絲開始認為他的道歉只是「公關手段」,並非真正的反省。

這種「道歉—爭議—再道歉」的循環,讓他的形象逐漸崩塌,也讓網友對他的信任度降低。


第三階段:人設崩壞,未來何去何從?

1. 觀眾耐心快速流失

網紅的觀眾忠誠度,通常比明星還脆弱。一旦粉絲發現某位網紅的「真實形象」與過去塑造的樣貌有落差,就可能會迅速流失。孫生的問題在於,他曾經以「親民搞笑」、「真誠重情」的形象受到喜愛,但隨著爭議累積,許多觀眾開始覺得他的幽默「過於低俗」、他的道歉「不夠真誠」,甚至他的行為「已經偏離原本的人設」。

這導致他的粉絲群開始分裂,部分死忠粉絲依然支持他,但更多人開始選擇觀望,甚至退追。

2. 品牌合作與商業價值下降

對於網紅來說,品牌合作是主要收入來源。然而,一旦人設崩壞,品牌便會開始避嫌,因為沒有人想要與負面新聞纏身的網紅合作。

孫生過去曾代言許多產品,但近年來,他的爭議讓部分品牌選擇與他保持距離,這無疑影響了他的商業價值。若未來他無法成功挽回形象,他的事業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結論:孫生還能翻身嗎?

孫生的「人設崩壞」並非單一事件導致,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他的幽默風格曾帶來巨大成功,但如今,他的言行已讓許多觀眾開始反感,甚至失去耐心。

然而,網紅圈也不是沒有「翻身」的例子。關鍵在於,他是否願意真正改變自己,而不是一味地道歉卻不修正行為。如果孫生能調整自己的言行,重新建立與粉絲的信任,未來仍有機會東山再起。

但如果他選擇維持現狀,那麼,他可能將逐漸被市場淘汰,成為又一位因人設崩壞而消失的網紅。

在網紅時代,流量來得快,走得更快。孫生的未來,取決於他接下來的選擇。

更多相關議題

網紅行銷|人設有多重要?3位人設崩壞網紅、YouTuber爭議事件

網紅行銷|新手網紅被列入黑名單的5種NG狀況

網紅行銷|想當YouTuber?Joeman分析2021經營YT的4大困境 看完再決定是否走這條路

網紅戰疫/人人想當YouTuber!細數近年「現象級」大趨勢

YouTube 2025廣告收益崩跌,創作者該如何突圍?

立即分享:

近年來,YouTube 平台的變化越來越快,許多創作者都發現單靠廣告分潤(AdSense)已無法支撐長期運營,甚至連知名 YouTuber 也開始尋找新的變現模式。預計未來半年內,將有大量頻道因收入下降、競爭激烈或觀眾流失而停更。

如果你是想踏入 YouTube 世界的新創作者,或已經是資深 YouTuber,現在都必須面對一個關鍵問題:「你的變現模式是什麼?」

 

YouTube 變現模式的挑戰與困境

傳統上,大多數 YouTuber 都依賴 YouTube 提供的廣告收益(AdSense)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然而,這種方式的穩定性越來越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演算法改變,流量減少
    YouTube 的推薦演算法經常調整,導致許多頻道的觀看數暴跌,流量不再穩定。某些創作者可能一夕之間從高流量變成幾乎無人觀看。
  2. 廣告收益降低
    廣告商的投放策略變化,使得 CPM(每千次觀看收益)下降,特別是一些小眾市場的創作者,廣告收益遠遠不及過去。
  3. 競爭激烈,內容同質化
    如今,YouTube 上的內容越來越多,許多熱門題材被大量複製,觀眾的選擇增加,創作者的成長速度減緩。
  4. AI 內容崛起,取代人類創作者
    生成式 AI 工具的發展,使得許多內容可以透過 AI 自動生成,降低了創作門檻,讓競爭更加激烈。

這些挑戰讓許多 YouTuber 開始尋找新的變現模式,而那些只依靠廣告分潤的創作者,將會面臨生存危機。

 

為何觀眾抗拒創作者變現?

許多創作者在嘗試其他變現模式時,會遇到一個問題——觀眾的反感。有些觀眾認為變現 = 割韭菜,當創作者開始販售課程、會員服務、贊助內容或商品時,常常會被批評「只想賺粉絲的錢」。

但這樣的想法,其實是不公平的。

觀眾去餐廳吃飯會願意付錢,去電影院看電影也願意買票,為什麼創作者辛苦製作的內容卻不能獲得合理的收入?這其實來自於「情感連結」的錯覺。

許多觀眾會把 YouTuber 視為朋友,但當創作者開始嘗試變現時,這些觀眾會覺得自己「被利用」了。傳統藝人有經紀公司負責變現與形象管理,而 YouTube 創作者通常是獨立經營,所有變現方式都必須自己承擔,因此也更容易被攻擊。

 

如何建立健康的變現模式?

如果你想成為成功的 YouTube 創作者,或是已經在經營 YouTube 頻道,以下幾種變現模式可以幫助你突破收入瓶頸:

1. 會員訂閱制

透過 YouTube 會員功能或 Patreon、Buy Me a Coffee 等平台,讓粉絲每月支付固定金額,以獲取專屬內容、早鳥觀看或其他特殊福利。這種模式能幫助創作者獲得穩定收入,並建立忠實粉絲社群。

2. 品牌合作與贊助

與品牌合作,為其產品或服務製作影片,透過業配(sponsorships)獲取收益。這種模式適合有一定影響力的創作者,但需要注意與品牌的價值觀一致,避免影響粉絲信任度。

3. 數位產品與線上課程

創作者可以開設線上課程、販售電子書、設計數位模板或提供專業諮詢服務。這種模式特別適合專業型創作者,例如攝影教學、剪輯技巧、財務規劃等內容類型。

4. 實體商品與電商

許多 YouTuber 會推出自己的商品,如服飾、周邊商品或聯名合作商品,透過粉絲的支持來獲得收益。例如科技頻道可以販售鍵盤、耳機,而美妝頻道則可以推出自家品牌化妝品。

5. 直播打賞與捐款

透過 YouTube 超級留言(Super Chat)或 Twitch、Facebook 直播,讓觀眾直接打賞創作者,這種模式特別適合直播型 YouTuber,例如遊戲實況、音樂表演或脫口秀類型頻道。

6. 建立 1000 個鐵粉模式

美國知名市場專家 Kevin Kelly 曾提出「1000 個鐵粉理論」,認為只要有 1000 名願意每年花費 100 美元支持你的粉絲,就能獲得 10 萬美元的穩定收入。這種模式強調深度經營粉絲,而不是一味追求流量。

 

結論:成功的創作者需要多元變現策略

YouTube 的變現模式正在快速變化,單靠廣告收入已經無法支撐大多數創作者長期經營。因此,創作者必須思考多元變現方式,並在短時間內建立可持續的收益來源。

如果你還沒有開始規劃變現模式,現在正是時候行動了。AI 技術的發展、競爭的加劇、平台演算法的變化,都在加速內容創作的淘汰賽。

現在的 YouTube 創作不再只是分享生活這麼簡單,而是一場真正的商業競爭。沒有一門生意是容易的,但只要能夠找到適合的變現模式,並建立 1000 個鐵粉,你就能夠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持續創作並獲得成功。

《激讚網紅》必看的5個網紅KOL行銷重點

立即分享:

一開始看激讚網紅其實不抱太大期待的,總覺得比較是跟隨潮流的節目,但真的看完後真的有學到欸!!有高流量網紅的人都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做品牌行銷時,可以借鏡的有以下5點:

 

1.讚和倒讚都是存在感

做品牌時在社群上會極力避免倒讚

因此有時候品牌內容很容易會在社群中淹沒

但如果當網紅即使黑紅也是一種紅

而在品牌行銷上

我印象最深刻的正反輿論操作很成功的案例是

104人力銀行不怎樣的履歷

當時非常多人在討論

有些人認為點出新鮮人初入職場的困境

有些人則轉而討論面試官很苛薄

或批評設定不符現實

但在某個程度上,引起討論總比內容沉在這資訊噪音爆炸的社群中,還更重要

 

 

2.大網紅不一定贏

品牌主找網紅合作時

有時容易迷失在要找大網紅

最好有幾十萬、上百萬粉絲

但通常合作費都很驚人

但實際上效果好不好就有待商榷

因此要回到網紅本質和他擅長的表演模式

在與網紅合作時

回歸到品牌這次操作

想達到的行銷目標才最重要‼️

目標是「帶貨」,可能找善於直播或經營私密社團的網紅

即使只是數萬的網紅,也可能有好成績。

 

 

3.非得要直播?

當時看到有個關卡要直播

我其實是有點疑惑的

因為有很多網紅是不開直播的

就靠照片影片及文字也有很多粉絲

後來我瞭解了

除了可以展現網紅急智的潛能

而且粉絲願意花時間跟你互動

是需要一定的忠誠度

從品牌行銷角度看來

也很接近「心佔率」的概念

重新思考直播中的陪伴感與影響力

轉化之下其實也很像品牌溝通時

總想描繪它陪伴消費者的場景

或者它的某種價值觀。

 

4.照片吸睛不需要高品質

這其實也是跟傳統行銷蠻大的差異化

以前平面廣告可能花個幾個月磨一張廣告稿

都是非常正常的

在社群上要出圈,品質不代表一切

而是回歸到「創意」

執行不一定要盡善盡美

以前廣告教父孫大偉曾說的「拼在執行」

也不一定這麼重要

在社群網紅的時代,有時候搶快搶Timing更重要。

 

 

 

5.網紅現場大亂鬥

總決賽這段非常有趣

有很多品牌行銷上也會遇到的狀態

競品大聲量的轟炸下,品牌不甘示弱地回擊

甚至還會有小品牌會來蹭聲量

或者釋出大量利多或贈品,刺激消費者留下

也常透過聯名強強聯手,創造話題度

現在各產業小品牌輩出,尤其快消品更誇張

很多網紅品牌冒出頭

狹帶自身流量賣產品

但我只能說生意沒這麼簡單啊!

 

 

 

外國網紅爆紅2公式?網曝內幕:背後罵我們賺雙邊收入

立即分享:

自媒體當道時代,不少人為搶流量絞盡腦汁。一名網友表示,感覺現在很多海外網紅只要強調「愛台灣」就能掌握流量密碼,難道不是昧著良心說話嗎?對此,底下有留言就透露同事的老婆是大陸人,會在YT(YouTube)分享這類的影片,但在微信又有個公眾號專門罵台灣,她靠這方式賺兩邊的錢,一個月收入超過新台幣10萬元。

 

外國網紅爆紅公式 旅遊美食+讚美台灣

在當今社交媒體時代,外國網紅已成為塑造旅遊目的地形象和推廣美食文化的重要力量。然而,要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必須掌握一套成功的公式。透過旅遊體驗和對當地美食的讚美,結合對台灣的熱情推廣,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方案。

首先,旅遊體驗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元素之一。外國網紅應該積極探索台灣的各個角落,呈現出真實而豐富的旅行內容。這不僅包括知名景點如台北101和九份老街,還應該關注不那麼熱門但同樣迷人的地方,例如花蓮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或是嘉義的阿里山。通過展示這些獨特的地方,網紅能夠吸引更廣泛的目標觀眾。

其次,美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台灣以其豐富多樣的美食而聞名於世,外國網紅應該把握這一點。他們可以嚐試台灣的小吃,例如臭豆腐、珍珠奶茶和肉圓,並將這些美食的獨特風味展示給觀眾。此外,與當地廚師和美食愛好者的互動也是必要的,這樣可以深入了解台灣飲食文化的精髓。

最後,對台灣的讚美和推廣是關鍵。外國網紅應該表達出對台灣的喜愛和尊重,並與當地人建立真誠的聯繫。這種正面的態度不僅會贏得當地人的喜愛,還會吸引更多觀眾關注台灣這個目的地。

 

網友對外國網紅的看法

對此,網友紛紛表示,「只要說我愛台灣,就一堆人捧錢給你」、「換個人設演演戲,就有錢賺不好嗎」、「喊一下就有業配啊」、「流量密碼」、「台人去英美、歐洲用這招,流量應該是零吧」、「有一個陸配YT是我同事老婆,她在YT誇台灣,然後在微信有個公眾號專門罵台灣,兩邊賺錢一個月收入10萬台幣以上」。

 

也有網友指出,「就真的有好有壞,我同學出國留學才知道歐洲某些國家真的爛,治安差、二手菸情況比台灣還誇張」、「台灣人對外國人真的超級友善啊」、「通常去一個地方,會觀察該地方好的部分,而且不喜歡那個地方的話,應該不會待太久」、「不參與政治的話,台灣真的是天堂」。

 

 

薔薔公開網紅收入 61萬訂閱廣告年收 「飆破7位數」嚇傻

立即分享:

薔薔(林嘉凌)近年跨足YouTuber領域,2022年還自立門戶開了「福利文創」工作室,YouTuber頻道坐擁61萬粉絲的她,光是2023年的頻道廣告營收,超過14萬美元(約台幣450萬元)。

薔薔原本以為YT不會給太多錢。(圖/翻攝自YouTube)
薔薔原本以為YT不會給太多錢。(圖/翻攝自YouTube)

薔薔和員工一起將頻道經營得有聲有色,她的Youtube頻道「林嘉凌 薔薔Maze」目前有61萬訂閱,為了提高影片的製作品質,她的團隊成員越來越多,而她日前在餐廳舉辦尾牙,並在過程中揭曉2023年頻道的廣告收益,對於頻道2023年的收入,她一開始並不清楚,僅保守推測大約是100萬,「YouTube不會給那麼多」,沒想到答案高達450萬!

薔薔的員工猜對正確答案。(圖/翻攝自YouTube)
薔薔的員工猜對正確答案。(圖/翻攝自YouTube)

薔薔與團隊所經營的頻道,去(2023)年頻道訂閱成長了27萬,上架46部影片,有7支破百萬點閱率,拍攝地點遠赴越南、埃及、歐洲不等,至於賺最多廣告費的影片,答案同樣出乎薔薔的意料之外。

薔薔的頻道在2023年有顯著進步。(圖/翻攝自YouTube)
薔薔的頻道在2023年有顯著進步。(圖/翻攝自YouTube)

薔薔原以為應該是和媽媽的相關影片,結果是「巴黎買精品」的影片,她以「素顏邋塌大媽VS魅力四射小姐」的影片以血拼為主題,實測巴黎專櫃店員態度,點閱就有135萬,而這支影片的廣告費收益是12萬,薔薔聽了驚訝鼓掌:「我不知道這件事情耶」。

發跡於《我愛黑澀會》的薔薔,個性直率又不做作,嗆辣的風格擄獲不少粉絲的心,是各大綜藝節目常客,近年轉戰當Youtuber也有好成績,人氣不斷飆升,讓她很感謝員工們的付出,也感謝粉絲繼續支持她們做出有趣的內容。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