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了廣告卻沒業績?——品牌最常犯的 5 種預算浪費法

立即分享:

這幾年,太多品牌主問我:「我們有下廣告,也有做行銷,為什麼還是沒業績?」

我打開他們的後台數據、看了廣告素材和官網動線,內心 OS 常常只有一句話:

因為你花的每一毛錢,都像是丟進一個會呼吸的 PDF 裡。」

你不是沒做事,但你做的事、花的錢,都沒有精準導向轉換與銷售,反而變成了一場場「很有質感,但沒有結果」的行銷秀。

以下是品牌常犯下的 五大預算浪費行為,一針見血地講出來,希望你能避免再犯

❶ 找了會做圖的小編,但不懂廣告數據

會做圖是加分,不代表能幫你賣東西。

一場成功的行銷活動,視覺只是基本,測試素材、分析受眾、優化投放設定才是關鍵。

但太多品牌把預算交給了設計感很好、卻完全不懂轉換率的小編。廣告素材變成自我欣賞的作品集,「老師覺得有質感」不等於客戶想買。

❷ 找網紅業配,結果畫面都在網紅臉上

你是要推商品,不是幫網紅拍寫真。

很多品牌找了 IG 紅人、YouTuber,影片拍得光鮮亮麗、精緻動人,但產品曝光不到 3 秒、沒有說明、沒有 CTA(行動呼籲),更別說追蹤轉換路徑了。

消費者看完只記得網紅用什麼濾鏡,完全忘了你是賣什麼。

❸ 有投廣告,但不知道投去哪

投了 Meta 廣告,卻沒裝 Pixel、不知道 GA 是什麼、也沒設定轉換目標。受眾分不清楚、素材沒測試、點擊後的落地頁體驗超差。

說真的,你不是在做廣告,你是在對著宇宙許願

❹ 請廣告公司代操,但成效只是灌流量

這句話很殘酷但很真實:

你要的是訂單,他給你的是情緒支持。

你說你要賣產品,他們幫你衝粉專按讚數、幫影片買互動留言。

然後業務報告上寫:「這波活動觸及人數很高、互動超熱絡,成效不錯哦!」

但實際訂單呢?一張都沒來。

這種成效,是幫你打氣,不是幫你賣貨。

❺ 把社群當電商主力,卻沒搞清楚受眾在哪

你天天發限時動態、做哏圖、跟粉絲互動,但從沒分析過受眾輪廓。
你的 TA 可能根本不在 IG、不看限動,但你每天還是很努力地「經營社群」,然後自問:「為什麼沒有轉換?」

你是在正確的地方努力嗎?

為什麼你有行銷,卻沒結果?

因為你把預算交給了不懂銷售的人

他們也許懂設計、懂內容、懂社群,但不懂數據、流程、轉換、消費心理。

現在的行銷,不再只是「讓人看到」,而是「讓人動心、點擊、購買、回購」。

你需要的,不是漂亮圖卡,不是冷流量,也不是尷尬的貼文互動。

你需要的是——真正懂銷售邏輯、能讓預算變成營收的人。

如果你也有類似困擾,不妨重新問自己:你找的人,是會賣東西的人,還是會做東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