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案例經驗

保健食品行銷案例:4步驟從零打造營收千萬的品牌

立即分享:

在當今高度競爭的保健食品市場中,消費者越來越重視成分透明、品牌信任與實際效果。某新創保健食品品牌在不到兩年內,透過精準的網路行銷策略,不僅成功打入市場,更在第18個月營收突破千萬。本文將從四大面向:口碑行銷、網紅KOL合作、社群經營、多平台上架,全方位解析這個品牌的成長關鍵。


一、口碑行銷:建立第一層信任的種子

品牌初期資源有限,無法與大保健食品品牌抗衡廣告預算,因此選擇先從微型口碑行銷切入,以「體驗推薦」為核心策略。

  1. 核心族群體驗試用:鎖定25-45歲健康意識高的女性族群,進行分眾名單投放與報名試用活動。每月選出50位消費者免費體驗7天份產品,回收心得後以真實見證素材再加工應用於廣告與社群。
  2. 開設LINE用戶社群:邀請試用者加入LINE群組,建立一個「健康生活圈」,每日提供小知識、互動問答,讓品牌與用戶間建立情感連結,也利於收集真實反饋與產品改良建議。
  3. 部落客深度開箱文:與3位小有影響力的健康類部落客合作,撰寫含有親身體驗與產品科學背景的長篇文章。這些文章不只在其個人網站曝光,品牌方也將內容轉載於FB與EDM中使用,提升品牌背書可信度。

成果:在第3個月,透過LINE群與部落格開箱文累積超過300則用戶評論,Facebook粉絲頁留言互動率提升42%,產品回購率達到26%。

 


二、網紅KOL合作:精準借力打力

進入品牌中期,當基礎信任建立後,品牌開始導入中型KOL與網紅合作策略,透過人物故事連結產品價值,達成大量轉換與品牌擴散。

  1. 選擇符合品牌調性的KOL:品牌鎖定健康類、美妝類與親子類3大KOL領域,並非一味追求百萬粉絲,而是關注其粉絲互動率與內容風格是否與品牌價值契合。
  2. 內容導向合作形式:避免單純的產品曝光貼文,改採拍攝「一日生活vlog」或「我的健康轉變故事」等形式,讓產品自然融入生活情境中,提升說服力與真實感。
  3. 邀請參與品牌活動:辦理線下「品牌健康日」活動,邀請KOL現場直播與粉絲互動,也製作活動精華影片作為二次內容素材,用於廣告再行銷與社群擴散。

成果:透過5位KOL的合作影片,在YouTube與Instagram共累積逾120萬次觀看,品牌IG粉絲數從100人成長至15,000人,單月業績翻倍成長。

 

 


三、社群經營:從內容到社群的溫度行銷

與其把社群當作曝光管道,該品牌選擇把它當作與顧客日常連結的橋樑。

  1. 固定內容欄目化經營:每週固定推出「保健小知識週三」、「粉絲真心話週五」與「營養師QA週日」,讓粉絲知道何時會看到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並提高互動參與。
  2. 大量運用UGC(用戶創造內容):不定期舉辦粉絲心得募集活動,並將優秀內容製作為品牌圖文或短影片,回饋商品小禮,讓粉絲更有參與感。
  3. 跨平台整合操作:同步經營Facebook、Instagram、LINE VOOM與YouTube Shorts,不同平台有不同內容設計,統一視覺風格與品牌語調,強化整體品牌記憶點。

成果:社群互動率長期維持在8%以上,品牌每日自然搜尋量提升30%,每月社群導入官網流量占比達42%。

 


四、多平台上架+轉換優化:建立最終成交地

再強的廣告與社群經營,最終都需要一個能轉換成交的據點。想讓平台接觸到最多人且最容易下單,多平台上架同步經營最重要!

 

  1. 內容SEO優化:建立產品介紹頁之外,另規劃「健康知識KOL」,由營養師撰寫專業文章並定期更新,提升長尾關鍵字自然流量。
  2. 轉換優化設計:採用視覺動線清晰、購物流程簡化的設計,並針對新訪客設置首購優惠彈窗、會員加入贈點等誘因。
  3. 會員系統與數據追蹤:建立會員制度,依照消費行為分眾發送EDM與再行銷廣告。導入GA4與Hotjar分析使用者行為,持續微調網站結構與內容呈現。

成果:官網自然流量提升至每月4萬人次,轉換率達4.2%,年營業額突破千萬,80%銷售皆來自自家平台。

 

 


策略整合,才是真正的成功關鍵

這個保健食品品牌之所以能快速突破千萬營收,靠的並不是某單一爆款行銷手法,而是從信任建立到轉換成交的每一個環節都做得紮實、用心。真正成功的網路行銷不是砸錢廣告,而是理解目標族群的需求與習慣,透過多元管道建立連結、提供價值、並最終引導成交。

這個案例證明:即使在競爭激烈的保健食品市場,只要策略清晰、步驟正確,中小品牌一樣可以創造出亮眼成績。

 

業配vs團購分潤差在哪?為什麼你的分潤合作沒人接?

立即分享:

在行銷圈常常會看到一些小品牌抱怨——「KOL怎麼都不願意跟我們分潤合作?只想拿一次性的業配費?」甚至還酸言酸語地說:「是不是對自己的轉單沒信心?那些數字根本是假的吧?」

老實說,看到這樣的言論真的有點讓人哭笑不得。

你去百貨公司櫃上,櫃哥櫃姐推銷商品,都是有底薪加抽成的;

而你現在找的是一個已經有穩定粉絲基礎、具備商業影響力的人來幫你賣貨,

卻把「提供產品試用」當作一種「分潤福利」,說實話,真的有點本末倒置。

無論是業配廣告還是開團分潤,只要牽涉到「推薦」,

KOL 本人都在消耗他與粉絲之間的信任值

  • 業配廣告,還能說是一則演出、一段內容製作。

  • 但開團帶貨,則讓粉絲自然認定「這是你真心愛用的產品」。

 

 

這個時候,一旦產品本身有問題,對KOL帶來的反噬遠比一則普通廣告大得多

以下是「普通業配」與「團購分潤」兩種合作方式的比較

為什麼你找不到人合作?問題可能出在產品本身

當你主張:「這是低風險合作,KOL賣了才賺」

看似合理,其實只是把所有風險推給對方。

萬一產品有瑕疵、客服處理不良、出包延遲、甚至涉及法律糾紛——

品牌最多賠償或退款,改個名字再出來就是。

但KOL呢?

一旦背上「推薦賣出有問題商品」的記錄,帳號名聲毀了,粉絲信任沒了,長期經營的聲譽也跟著崩壞。

品牌可以換個名稱重新開始,

KOL能怎麼辦?換張臉?換個身分從頭來?不可能。

合作是雙向的,不是情緒勒索

想讓創作者願意帶貨,請你先想清楚:

  • 你的產品是否經得起長期推薦?

  • 你的售後流程、客服處理、使用體驗是否完善?

  • 你對 KOL 的報酬結構,是否合理匹配他要承擔的信任風險?

 

這不是一場誰該讓誰的遊戲,

而是一場對品牌與聲譽都要求「極度透明、可控、誠實」的合作。

不懂這一點,只會讓真正有價值、

有影響力的創作者離你越來越遠。

投了廣告卻沒業績?——品牌最常犯的 5 種預算浪費法

立即分享:

這幾年,太多品牌主問我:「我們有下廣告,也有做行銷,為什麼還是沒業績?」

我打開他們的後台數據、看了廣告素材和官網動線,內心 OS 常常只有一句話:

因為你花的每一毛錢,都像是丟進一個會呼吸的 PDF 裡。」

你不是沒做事,但你做的事、花的錢,都沒有精準導向轉換與銷售,反而變成了一場場「很有質感,但沒有結果」的行銷秀。

以下是品牌常犯下的 五大預算浪費行為,一針見血地講出來,希望你能避免再犯

❶ 找了會做圖的小編,但不懂廣告數據

會做圖是加分,不代表能幫你賣東西。

一場成功的行銷活動,視覺只是基本,測試素材、分析受眾、優化投放設定才是關鍵。

但太多品牌把預算交給了設計感很好、卻完全不懂轉換率的小編。廣告素材變成自我欣賞的作品集,「老師覺得有質感」不等於客戶想買。

❷ 找網紅業配,結果畫面都在網紅臉上

你是要推商品,不是幫網紅拍寫真。

很多品牌找了 IG 紅人、YouTuber,影片拍得光鮮亮麗、精緻動人,但產品曝光不到 3 秒、沒有說明、沒有 CTA(行動呼籲),更別說追蹤轉換路徑了。

消費者看完只記得網紅用什麼濾鏡,完全忘了你是賣什麼。

❸ 有投廣告,但不知道投去哪

投了 Meta 廣告,卻沒裝 Pixel、不知道 GA 是什麼、也沒設定轉換目標。受眾分不清楚、素材沒測試、點擊後的落地頁體驗超差。

說真的,你不是在做廣告,你是在對著宇宙許願

❹ 請廣告公司代操,但成效只是灌流量

這句話很殘酷但很真實:

你要的是訂單,他給你的是情緒支持。

你說你要賣產品,他們幫你衝粉專按讚數、幫影片買互動留言。

然後業務報告上寫:「這波活動觸及人數很高、互動超熱絡,成效不錯哦!」

但實際訂單呢?一張都沒來。

這種成效,是幫你打氣,不是幫你賣貨。

❺ 把社群當電商主力,卻沒搞清楚受眾在哪

你天天發限時動態、做哏圖、跟粉絲互動,但從沒分析過受眾輪廓。
你的 TA 可能根本不在 IG、不看限動,但你每天還是很努力地「經營社群」,然後自問:「為什麼沒有轉換?」

你是在正確的地方努力嗎?

為什麼你有行銷,卻沒結果?

因為你把預算交給了不懂銷售的人

他們也許懂設計、懂內容、懂社群,但不懂數據、流程、轉換、消費心理。

現在的行銷,不再只是「讓人看到」,而是「讓人動心、點擊、購買、回購」。

你需要的,不是漂亮圖卡,不是冷流量,也不是尷尬的貼文互動。

你需要的是——真正懂銷售邏輯、能讓預算變成營收的人。

如果你也有類似困擾,不妨重新問自己:你找的人,是會賣東西的人,還是會做東西的人?


從被拒10年到全球爆紅《魷魚遊戲》如何將”不可能”變成9億美元的成功故事

立即分享:

魷魚遊戲》的創作者花了10年時間向各大製作公司推銷劇本,每次都被拒絕。

直到Netflix願意給他一個機會…

短短28天內就成為Netflix史上收視率最高的節目。

 

以下是堅持不懈如何將”不可能”變成9億美元的成功故事:

2008年,一位名叫黃東赫的破產電影製作人坐在咖啡廳裡看漫畫省錢。

他和母親同住,不得不賣掉筆電來付帳單。

但在閱讀《大逃殺》和《詐欺遊戲》的過程中,

一個改變他一生的想法油然而生…

 

黃東赫在首爾雙門洞區的工人階級社區長大。

像許多人一樣,他深刻感受到南韓社會的不平等壓力。

他目睹朋友和鄰居陷入債務,急於尋找出路。

這些現實成為《魷魚遊戲》的基礎:

黃東赫將自身經歷融入劇本:

主角成奇勳反映了他自己的掙扎。

趙相禹代表著期望的壓力—就像黃東赫就讀首爾大學時的感受。

 

但當他向製作公司推銷劇本時,他們說這”太過血腥”:

2009-2019年:經歷了十年的拒絕。

韓國製作公司說:

“對觀眾來說太複雜”
“對電視來說太暴力”
“太不現實”

 

即使在執導其他電影時,黃東赫仍持續推銷。

轉機終於來臨:Netflix剛在亞洲設立分部。

他們在尋找大膽、與眾不同的內容—在2015-2020年間投資7億美元在韓劇上。

更重要的是:他們願意投資非主流故事。

當內容主管金敏英讀到黃東赫的劇本時,她看到了其他人忽略的東西:

一個關於生存和不平等的普世故事。

 

Netflix給了黃東赫完全的創作自由—這是韓國製作公司從未提供過的。

預算是2140萬美元,對Netflix來說算是適中。

但黃東赫不需要龐大預算,他需要的是講述故事的自由:

 

2020年開始製作。

黃東赫在拍攝期間壓力大到掉了好幾顆牙。

對細節的要求近乎苛刻:

每個遊戲場景都是實體搭建

每件服裝都有隱藏含義

每個畫面都經過精心設計

 

然後到了發布日:

2021年9月17日:《魷魚遊戲》在Netflix上線。

幾天內,全球爆紅。

Netflix的策略很brilliant:

配音成16種語言
全球字幕
全球同步上線

 

成果令人震驚,短短4週內:

16.5億觀看小時

94個國家排名第一

創造9億美元價值

 

這是從2140萬美元的投資開始的。

這不僅是一部熱門劇,更是一個文化現象:

影響力席捲全球文化。

萬聖節服裝全球售罄。遊戲在TikTok上瘋傳。

品牌爭相推出周邊商品。

 

Netflix承諾再投資25億美元在韓國內容上。

曾經拒絕黃東赫的製作公司現在都想與他合作。

該劇獲得14項艾美獎提名—這對非英語劇集來說是前所未有的。

但最重要的是,這證明了一個關鍵點:

黃東赫的故事不僅僅是關於堅持。

而是關於建立一個相信你願景的觀眾群。

Netflix看到了其他人忽略的東西,因為他們理解一個關鍵:

在當今世界,最好的想法不會自動獲勝。

它們通過以下方式獲勝:

大規模建立信任
分享你獨特的故事
創造真實的連結

寫業配文,讓轉換率暴增的 26 個文案寫作技巧

立即分享:
丹 · 甘迺迪(Dan Kennedy)有「銷售文案之王」的稱號。
他的銷售文案是在貼郵票、寄信紙的年代,但他寫的「業配文」實在太能賣,寫一篇要價 5 萬到 200 萬美金,外加導購分潤。
他寫的《The Ultimate Sales Letter》,是銷售文案師的必讀經典。
我翻過好幾遍,把裡面的寫作技巧融進社群長文、讓發文收穫大批流量。
還有老闆級的創作者和我說:「我學你的方法寫長文,收到好多來洽詢的私訊,所以,我現在都讓我的員工照著學。」
以下,就是讓文案轉換率大幅提升的高效寫作技巧:
• • •

1. 別理文法規則。要用破碎、不完整的語詞、用超直白字詞寫文案

2. 在文案裡,列出客人不結帳的所有可能疑慮,然後一一解釋清楚

3. 用盡全力,讓看到文案的人「馬上」採取行動(不是等下才買)

4. 要花大量時間了解你的「目標客人」:年齡、性別、興趣⋯⋯

5. 在文案加入時效性:限時折扣、限量、飢餓行銷、絕版品⋯⋯

6. 寫到該翻頁的地方(查看更多、留言續)要把話「講一半」

7. 只為目標客戶而寫。不在目標範圍內的讀者?果斷放棄!

8. 寫完文案要找人幫你讀過。對他的修改建議「格外重視」

9. 限縮文案的「左右寬度」:請把整篇文寫成瘦瘦長長的

10. 重視呼籲行動:明確告訴讀者「你想要他做什麼?」

11. 只要寫出「小朋友看不懂」的文字,全部改掉重寫

12. 文案要涵蓋所有客戶該知道的事,別怕「寫太長」

13. 在文案的結尾加上「p.s.」(能大幅提高閱讀率)

14. 在文案裡提供保證:不滿意退款、限期退貨⋯⋯

15. 大方講出自己的缺點(信任感會瞬間暴增)

16. 寫短詞、短句、短段落,提高「好讀性」

17. 把「利益點」挪到文案最開頭的地方寫

18. 文案寫好之後,先靜置 3 – 5 天再修改

19. 把客人真心的好評回饋寫在文案裡面

20. 要寫出讓語文老師看了生氣的文字

21. 用大量段落標題,把大塊文字破開

22. 大力強調讀者們最在意的「痛點」

23. 增加句子和句子的距離(行距)

24. 先快速寫出一份草稿,再修改

25. 在文案裡,注入自己的個性

26. 絕對要以讀者為優先

 

來源 Jemmy Ko

提升影片完播率的7個實用技巧 從此不再拍沒人看的影片

立即分享:

在短影音時代,幾乎所有商家與個人自媒體、網紅都想著依靠短影音成就事業高峰。影片完播率是衡量影片成功的重要指標,特別是在短影音平台和社交媒體上,完播率直接影響平台的推薦機制,進而影響內容的曝光。以下是幾個實用技巧,幫助你提升影片完播率:

 

1. 去繁求簡:直接進入主題

  • 不要浪費時間打招呼:直接切入重點,吸引觀眾注意力。
  • 快速建立吸引力:在影片的前幾秒讓觀眾知道觀看的價值,例如問題的解答或預告影片亮點。

2. 避免冗長結尾

  • 無需片尾段落:結尾過長容易導致觀眾提前離開,建議在內容高潮結束時果斷收尾。
  • 不用總結或重述:讓觀眾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增加他們觀看其他影片的機會。

3. 保持內容簡短精煉

  • 使用短視頻格式:在IG或TikTok等平台,1到7秒的超短影片經常有更好的完播率。
  • 適配平台特性:不同平台的受眾對影片時長有不同耐心,請針對目標平台調整影片長度。

4. 減少干擾因素

  • 暫時省略行動呼籲:不提及「點讚、分享、留言」,以免觀眾因為被提醒中斷觀看。
  • 自然引導行動:若有行動需求,可將CTA設計得隱性而吸引人,例如影片結尾的畫面留白或引導性問題。

5. 製作有吸引力的內容

  • 選擇高流量話題:透過分析熱搜關鍵字和熱門內容,拍攝觀眾正在尋找的影片。
  • 持續創新與測試:透過A/B測試不同類型的內容和形式,找出最受歡迎的製作方式。

6. 建立「流量思維」

  • 瞭解平台推薦邏輯:學習演算法的偏好,例如短視頻平台喜歡高完播率與高互動率的內容。
  • 善用分析工具:定期檢查數據,找出觀眾在哪些時間點退出,進一步優化影片結構。

7. 有吸引力的開場與情感連結

  • 故事化開場:從故事或懸念開始引入,吸引觀眾繼續觀看。
  • 與觀眾建立連結:投射觀眾的需求、痛點或情感,提升他們的投入感。

 

有些影片再短也不會有人想看;有些影片再長都有死忠觀眾從頭看到尾

無論是長影片或是短影音,最重要的核心還是在於「影片完整度」

只要夠完整、精彩,就會是一支有效影片

然而要想拍出有效影片,除了個人不斷嘗試、除錯外

最重要的還是了解自身優勢、長處

才能夠拍出吸引人眼球的影片

Threads 3個使用重點 打造真實互動的社交平台

立即分享:

在眾多社交媒體平台中,Threads脫穎而出,因為它更貼近人類本質中的社交需求。與傳統的Facebook和Instagram相比,Threads更強調交流與互動,讓使用者感受到更真實的社群連結。

 

發文與互動同等重要

在Threads上,僅僅發布自己的內容並不夠,真正能讓你脫穎而出的,是你參與討論的能力。當你回應他人貼文、啟發更多人參與話題時,不僅能提高你的能見度,也能增強你與社群之間的連結感。反之,如果你只是單向地等待他人讚賞,而不願主動與他人互動,那麼在Threads這樣的環境中,可能難以找到你的存在價值。

這樣的互動機制與現實世界並無二致。試想,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不主動與人交流,如何建立自己的人脈?別人又憑什麼幫助或推薦你?

 

公開互動:內容觸及的核心

Threads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前Twitter,強調公開互動的特性。你的貼文不僅會被追蹤者看到,還會出現在「公海」上,這意味著即使非你的粉絲也能有機會瀏覽到你的內容。同樣地,你也可以看到並參與那些你未曾追蹤的人的討論。這樣的機制不僅擴大了內容觸及範圍,也激勵了使用者之間的串聯互動,成為製造流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適合多元需求的社交平台

對於那些希望經營個人品牌或建立專業形象的人,Threads無疑是一個絕佳的平台。透過主動參與話題和發起討論,你可以更有效地吸引目標受眾的關注,並逐步建立起你的社群影響力。

然而,Threads也並非只有這一種用途。如果你只是想找個地方抒發心情,將它當作一個「樹洞」,單純地分享個人想法,同樣無可厚非。

 

總結來說,Threads是一個重視互動與連結的社交平台,無論你是想經營品牌,還是單純享受分享,這裡都能滿足你的需求。在這裡,行動永遠比等待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