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口碑行銷

社群行銷|為吃免費壽司改名鮭魚?壽司郎價值千萬的超強話題行銷

IMG 6075
立即分享:

這兩日各大社群這波「鮭魚之亂」究竟是出自何處?連鎖效應有多巨大?其實是來自日本連鎖迴轉壽司「壽司郎」的兩天特別活動,名字與鮭「ㄍㄨㄟ」魚「ㄩˊ」兩字相同者,即可折扣或免費! 鮭魚兩字同音同字享免費,同音1字享9折,同音2字享5折。結果竟然真的上百人為吃免費壽司而改名,這波活動引發聲量可謂海嘯一般鋪天蓋地。本文特此整理這波相關貼文與議題。

繼續閱讀 “社群行銷|為吃免費壽司改名鮭魚?壽司郎價值千萬的超強話題行銷”

口碑行銷|2021社群論壇趨勢 PTT式微、Dcard崛起、Facebook社團持續成長

口碑
立即分享:

口碑行銷從最原始的口耳相傳,直到網路論壇興起、PTT興盛、Yahoo奇摩知識+上線,各論壇各自做出分眾後,大家都知道大學生會看Dcard、3C看Mobile01、母嬰看BabyHome、電玩遊戲看巴哈姆特,至今已有10年多。究竟口碑是如何才能有效帶動增加業績轉換?2021有哪些口碑新趨勢?本文簡單分析與說明如下。

繼續閱讀 “口碑行銷|2021社群論壇趨勢 PTT式微、Dcard崛起、Facebook社團持續成長”

「網紅商機」職場調查 70%斜槓上班族:光靠當網紅活不下去

20190715112421 100
立即分享:

網路社群的崛起也造就了大網紅時代,現代的「90後」年輕人,未必每天都會看電視報章雜誌,但幾乎都會在社群網站上關注自己喜歡的網紅,「網紅經濟」也應運而生;同時許多品牌企業、政治人物,在廣告行銷空戰化的趨勢之下,也紛紛找上網紅KOL合作,可以說已經改變了現代訊息傳播與商品銷售模式,在網紅經濟的蓬勃發展下,網紅成為了一種正式的職業,許多人也選擇開啟「斜槓」人生,投入YouTube、直播、電競等行業;對此,yes123求職網特地針對上班族進行了「網紅商機VS.宅經濟與職場數位化調查」,結果於11日公布。

 

35%上班族實際投入網紅,70%坦言「行不通」

根據yes123求職網的調查,有51.9%過半數的上班族透露,「曾有過」從事網紅工作的念頭;而其中又有34.9%有真的實際投入過;然而也有70.7%的人坦言,其實光靠網紅經營,收入根本無法過活。

以年齡為分界,想從事網紅工作的比例以「八年級生」最多,為66.9%;「七年級生」54.9%;「六年級生」46.6%;「五年級生」最少38.9%。

調查對象若有從事網紅及周邊領域工作的念頭,主要想擔任的職務依序為:「YouTuber」54.2%、「部落客」36.1%、「網站小編」27.1%,以及「直播主」19.9%、「遊戲實況主」最少,為18.7%。

「最嚮往」的網紅領域工作,又分別是:「影片、照片剪輯師」17.5%、「網路插畫家、漫畫家」16.3%、「網紅經紀人」12%,以及「貼圖設計師」11.4%、「短片導演、編劇」10.8%。

至於想投入相關工作的原因,在可複選情況下,最多是有65.1%的人認為覺得「工時具彈性」、59.6%的人覺得「工作地點自由」、覺得「工作有趣,不會無聊」的人有46.4%、「可以自由轉換正職或兼差模式」41.6%,以及覺得數位行銷「是未來職場趨勢」40.4%、認為「有賺取高薪的機會」34.9%、「對經營網路社群有興趣」26.5%,以及「可以認識世界各地的人」22.3%。

而不論想不想從事相關工作,上班族普遍覺得要在「網紅界」出頭天的關鍵,可複選下,依序為「有創意、創新能力」74.7%、「懂得包裝自己」65.3%、「幽默、搞笑」60.9%、「口條或文筆佳」55.9%,以及「凡事有獨特見解」52.2%、「長相外型」49.7%、「具備專業領域知識」45.9%。

2019 07 11 115838

在yes123求職網的調查中,上班族普遍嚮往網紅工作,卻對網紅入門的收入不太有信心,平均收入目標落在3萬6,000元左右。(yes123求職網提供)

 

逾8成有收看網紅習慣,最愛「專業知識分享」

調查結果指出,有高達81.6%的人有收看網紅影片的習慣,不過其中也分成56.3%「有訂閱」、25.3%「沒有訂閱」。

作為觀眾,上班族們「最偏好」的內容依序為:「專業知識分享」47.1%、「美食分享」45.2%、「旅遊心得分享」39.8%,以及「專業示範教學」38.7%、「單純開箱文分享」36%。

其他喜歡的影片內容又有「商品或服務評測」31.8%、「搞笑整人」26.8%、「居家生活花絮」24.5%、「電競、遊戲分享」23.4%,與「運動、健身」22.6%。

也有68.4%的上班族表示,曾觀看過網紅直播,其中53%願意「打賞、斗內」,每次打賞金額平均落在1,248元左右。

2019 07 11 115656

調查結果顯示,上班族觀眾最愛專業知識類內容。(yes123求職網提供)

 

數位轉型帶來更多職缺,人數眾多競爭也激烈

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指出,由於傳統企業開始進行「數位轉型」階段,還有政治人物熱衷於「打空戰」,追求網路聲量,建構網戰「空軍」,近三年來,像是網站小編的職缺數,每年都成長15%到25%;「直播主」相關的工作機會,每年更是有五到六成的增加幅度。

而綜合以上的調查結果,楊宗斌也表示,越年輕的上班族,投入網紅界的意願越高,雖然網紅們積極爭取曝光度,但畢竟網路表演人才濟濟,想要成為最頂尖的恐非易事。

楊宗斌進一步透露,以網站小編的工作內容來看,包括議題式圖文發表、企業形象維持、客訴回應,有時候會是兼做公關部門的職務。至於直播主方面,合作對象或雇主,大多是娛樂經紀、電商銷售,或是遊戲公司,兼職的職缺較多,又有分時薪制、月薪制和按件抽成制。

「網紅商機VS.宅經濟與職場數位化調查」,是由yes123職網於201966日到619日,以網路問卷進行抽樣,調查20含)以上,且有工作的會員,有效問卷共1,280,信心水準為95%,誤差值為正負2.74%

以上資料引用來源:yes123求職網

 

圖文轉載:立報傳媒

社群經營等相關行銷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繫

莫莉經紀人 Henry Liao:「在所謂網紅的世代中,你得做百分之百的自己。」

20190610101344 24
立即分享:
從倫敦回國後,與姐姐Anaïs共同創立HxxA時尚風格平台,從生活到穿搭,展現了斜槓新世代的品味態度。從品牌定位到展現核心價值,不到30歲的Henry,沒有前例可循,靠著自己的眼光,打造數位KOL世代的新秩序。

採訪撰文/廖崇捷 、攝影/Hedy Chang

5CF8C24163CFC1559806529

時尚KOL莫莉,IG超過50萬人追蹤,是目前Henry手上最炙手可熱的代表人物,藉著新媒體的力量,每年兩次時裝週與大明星同場看秀,這兩年更造就了彩妝香水品牌Bobbi Brown、Jo Malone聯名合作,很多人可能會問,莫莉憑什麼?除了個人魅力外,背後團隊的精心策劃功不可沒。

5CF8BF1CA8EDD1559805724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HxxA(@hxxadotinfo)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8 年 1月 月 10 日 上午 7:59 張貼

處女座的Henry,頭髮剃得短短的,打扮樸素卻相當雅致,成立品牌公司「AHA」,目前操作關於所謂網紅業務,除了翻新上一代部落客外,也積極尋找新的可能,藉此在無垠的數位天空中,創造出最閃亮的那顆星。這一路走來,不過短短幾年,他是怎麼做到的?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madebyAHA(@madebyaha)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8 年 12月 月 18 日 下午 10:52 張貼

你覺得「個人品牌力」有多重要?成為「品牌」需要什麼條件?

《超級名模生死鬥》這個節目教會我很多事情,尤其在Self -Brand這塊,我覺得一個人只要有核心價值,他就可以是一個品牌,然後去影響很多人。後來遇到莫莉後,感受特別深刻。我覺得無論你在什麼行業,或是哪個位置,只要你能展現自己的不可取代性以及核心價值,用Branding的角度看待自己,那麼自然而然,也就會是所謂的品牌了。

聊聊你和莫莉合作的契機?

老實說,一開始對她綜藝咖的印象實在太深了,所以先入為主她不夠高級,跟時尚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後來透過品牌公關認識後,完全改觀。從個人能量到她對事業的野心,最重要的是她非常有禮貌。我認為她在各方面都傳遞出很強的個人價值,而我的工作不是去包裝她,而是如何讓她更被整個世界關注,一個真實的她。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莫莉 Molly Chiang(@molly_chiang)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9 年 3月 月 24 日 下午 9:14 張貼

若想提升自我品牌力,有學習管道或對象嗎?

其實就是多看多觀察,畢竟數位時代,所有的資訊每分每秒都在變動,論述當然可以告訴你前人的經驗,但等到那個時候,這世界又變了,在數位時代中,腦筋得要更靈活。Kim Kardashian的成功案例讓我相當敬佩,從小助理到登上時尚雜誌封面,她抓到了這個世代媒體的關鍵,並且操作得相當得心應手。

你認為「打造品牌」最重要的階段是?

我認為是核心訊息的養成與塑造,如果核心價值夠穩固,所發出聲量會更具影響力,然後依循這個核心走下去,不要偏離軌道,我時常提影莫莉,在PO時都要依據自己的核心去走,常看一些人在這方便比較沒有掌握好,出現失誤。

你如何打造莫莉的獨特價值?

在數位時代,你應該是要主動去定義這個市場,而不是等市場來定義你,我一直認為個人的獨特價值不是用打造的,而是你要如何去用原有特質發展出一套自己的世界觀,承受所有的愛與不被愛,才能不斷向前。

莫莉曾經最受人關注的貼文是?你怎麼看這次的成功?

Bobbi Brown、Jo Malone聯名合作,還有《阿拉丁》茉莉公主的仿妝,在照片或是影片中,粉絲可以感受到她對這件事情的熱愛,散發出的能量就再只是漂亮的照片或影片而已,而是一個人真正的影響力。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莫莉 Molly Chiang(@molly_chiang)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8 年 3月 月 26 日 上午 7:00 張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莫莉 Molly Chiang(@molly_chiang)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9 年 5月 月 13 日 下午 8:59 張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莫莉 Molly Chiang(@molly_chiang)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9 年 5月 月 12 日 下午 9:01 張貼

對於目前工作最有成就感的是?

應該是看到莫莉因為有我們這些團隊的工作人員,她可以沒有後顧之優的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透過她的平台,背後團隊影響的不只有莫莉本身,還有她超過50萬的追蹤者。

你會希望莫莉如何長期維持品牌價值?有遭遇過任何危機嗎?

核心價值依舊是我們最關心的事情,我們每天都在面對危機阿(笑),所有的負評都是危機,但我們和莫莉一起面對,也時常會和莫莉做心理建設,並且希望她不要因此受挫而偏離主題。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莫莉 Molly Chiang(@molly_chiang)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9 年 4月 月 11 日 下午 8:58 張貼

在「視覺營造」上,你最重視的部分是?

莫莉能在任何拍攝上自在是最重要的,如果她自己不感到舒服,那作品肯定不會好,視覺是很表層的東西,要呈現出有靈魂的視覺,主角的態度才是重點。

5CF8C092265FF1559806098

【成功者的工具包開箱】

你如何投資自己?

我認為在30歲甚至35歲前,賺的錢都存不了多少,那不如投資在自己身上,去多學些東西,增進自己的技能,然後把賺來的錢去投資更有趣的企劃中。

怎麼安排投入的時間/金錢比例?嘗試過最花時間或金錢的投資是?

當然也會安排休假,但只要不累,我們就會一直做,金錢的話只要身上的錢還夠生活,剩下的部分我們就會去開發更多的可能。

你的工作團隊裡有哪些必備要素?工作室裡有哪些裝備?

溝通很重要,秉持「Never assume」精神,意思是永遠不要假設,不要去預設別任的立場。所有夥伴都要用Apple的產品,從手機到電腦,因為最符合我們的效率與速度。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HxxA(@hxxadotinfo)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8 年 12月 月 30 日 上午 6:51 張貼

在工作上,你的手機裡有哪些常用APP

「Monday.com」APP,它能有效管理團隊的時間軸,把需要的細節輸入在上面,比Email來往溝通更有效率。

【社群操作的dos&don’ts

如何維持穩定的粉絲數/按讚數?

保持最真實的自己,讓自己感到舒服是最重要的,不要有任何預設的包袱。

社群操作上絕對不能踩的地雷或禁忌?

假裝你自己是另外一個人,時間久了,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在社群上應該呈現幾%真實的自己?該保留多少比例給私生活?

以比例來說,你可以選擇想公開與不想公開的,如果以100%來算,30%愛情不想公開,而其餘的70%,你都要滿滿呈現那70%的真實。

任何實用社群經營小祕訣?

邏輯跟時間軸很重要,永遠記得你的核心訊息。

圖文轉載:美麗佳人

社群經營等相關行銷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繫

原來 FB 動態牆不是朋友同溫層?官方解釋 4 項常見問題

20190531144748 8
立即分享:

Facebook 稍早舉辦動態消息(News Feed)說明會,並解釋了相關的演算法排序,以及新推出的「為什麼我會看到這則貼文」功能。FB 隨後也針對幾項常見迷思,回應用戶或內容創作者在使用動態消息時的一些問題:


一、新的動態時報是否會更著重朋友或社團消息,而不是粉絲專頁或新聞內容?

Facebook 指出,動態消息的內容將因人而異,同時會致力於打造個人化的動態消息牆,因此不論來到 Facebook 的原因是想看看朋友或家人消息,或是追蹤粉絲專頁,Facebook 都會確保用戶與自己有興趣的內容連結。

不過,FB 也確認,如果有來自朋友及家人的貼文,將會被優先推送。


二、Facebook 希望動態時報為用戶帶來哪些體驗?

Facebook 指出,在 2018 年的更新以後,FB 將優先處理「能在人與人之間激發對話及有意義連結」的貼文,因此,能讓朋友間產生互動(按讚、留言討論等)的貼文,就會被優先釋出。

目前,這些貼文可能包括:向朋友們尋求意見(詢問臉書大神),或是有大量討論的新聞和影片。

此外,來自朋友及家人的貼文也會優先處理,而非來自公眾的貼文。


三、Facebook 動態消息是否會強化「同溫層」?

與一般印象不同的是,Facebook 對此則予與否認,同時引述研究,指出社群媒體反而能比傳媒媒體,帶來更多樣的觀點。

如 2017 年路透研究社便稱,44% 的美國社群媒體用戶看到的來自左派與右派的內容來源,比非社群媒體用戶增加了一倍。

這可能與許多同溫層在討論時,會援引不同立場的說法再批判有關。換言之,同溫層之間可能僅是意見或立場趨於一致,但不代表不會看到不同觀點的消息。


四、粉專的內容創作者,應該有哪些調整來挽回正不斷下滑的觸及率?

Facebook 指出,不論是出版方、創作者或公眾人物,其經營夥伴應專注於「創造能幫助用戶參與和主題相關的有意義的對話及互動」。

FB 也舉例,如果用戶主動尋找同一位發佈者的影片,或是這則影片被某「活躍社群」建立、分享等,也會被 Facebook 在動態消息中優先處理。

FB 並暗示,社團因能在用戶間開啟他們覺得的重要主題的談話,將是建立社群的好方法。

 

圖文轉載:自由時報

社群經營等相關行銷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繫

長輩盤據臉書、PTT,年輕人奔向低卡(風傳媒)

20190415111027 97
立即分享:

選舉季節又快到來,政治人物如何善用社群平台爭取選民已成顯學,但近年社群平台推陳出新,不同平台使用者年齡及族群已有顯著轉變。

有人形容,如果社群平台是一個人,電子布告欄(BBS)形式的批踢踢實業坊(PTT)大概是見證大風大浪的「老年人」。他曾搭著浪潮而起,中途迎來當年的「小伙子」臉書(Facebook)加入競爭行列。

如今,PTT不被年輕世代喜愛;十幾歲的臉書使用者年齡漸高,已步入「中年」;取而代之的是「青少年」──圖像化的IG(Instagram)、近幾年愈來愈多年輕YouTuber(YouTube影片創作者)投入的YouTube,以及主攻文字、從大學中長出的Dcard(低卡),黏著一批更年輕的使用者。

你適合哪個社群平台?
你適合哪個社群平台?

 

辦臉書帳號只為應付長輩

為何年輕的一輩會離PTT及臉書遠去?詢問年輕使用者得到的回答可歸納出以下幾類:「介面複雜不友善」、「無用的資訊量太多」、「缺乏個人隱私」,還有幾乎所有人都深有同感的「家人、長輩干擾」。

臉書就像菜市場,每個人都能進來、什麼都能兜售,缺乏有效而明確的把關機制,成為人多嘴雜的吵鬧環境。正因極低的門檻,較晚接觸智慧型手機及網路的使用者,自然而然融入臉書的環境之中,但同時也把線下各種習慣帶入臉書社群。對年輕使用者而言,網路社群應該是有別於線下世界的存在,但長輩卻試圖讓兩者同質性愈來愈高。

「我才不希望我發的文章或照片被家裡的長輩品頭論足。」Yuki(化名)是大一新生,雖然她幾乎不使用臉書,但仍有一個帳號用來應付家中長輩,包括接收遊戲邀請、家族聚會拍照打卡,還有接受轉貼的長輩圖。Yuki的生活紀錄與社交活動更多放在IG上,對她而言那是不會被干擾的樂土,「因為長輩不太會用IG。」Yuki直言很多朋友跟她的想法差不多。

除了從使用環境區別各種社群媒體的使用者,也可從功能性分析──年輕使用者離開臉書、PTT,意味有更符需求的選擇。

社群平台做為自我展示的管道,過去在PTT、網誌(Blog)上,除非透過極具專業知識的文章內容建立品牌形象,否則就是各種驚人之舉或言論,讓大家對使用者帳號(ID)留下深刻印象。但在更加速食化的社群時代,短時間內決勝負才是硬道理,比起冗長的文字,靠著圖像化、拍攝影片,搭配簡短文字,更能牢牢地抓住使用者。

因此,在百花齊放卻生命周期縮短的速食時代,必須建立更加分眾化的市場區隔。換句話說,社群平台彼此間的競爭色彩逐漸轉淡,找出明確的目標受眾,恐怕才是活路。

社群平台得找出明確目標受眾

比如臉書「爆料公社」等「爆系列」及「靈異公社」等社團,經營方式也走向精準聚焦──這些社團設定不同主題,鼓勵網友投稿各種親身經歷的社會事件、感情衝突、感人故事及靈異奇談等,其中足夠精彩者經社團網友推波助瀾,又吸引日益興盛的網路媒體當做題材報導,進一步拉抬加入社團的帳號數。如此循環之下,讓社團經營者收獲廣告利潤,穩定的經營模式甚至讓「爆料公社」經營者成立了公司。

PTT方面即使流失年輕使用者,但「八卦板」、「政黑板」不減經典地位,至今仍高手雲集,不時有許多針對時事政治的精闢分析,如去年九合一選舉前,網路意見領袖翟本喬就在PTT發布剖析韓國瑜熱的文章。同樣的情形也體現在臉書,仍有很多意見領袖及粉絲專頁專注經營較有深度、論點獨到的寫作,也證明長文還是有人看。

各大文字類社群平台
各大文字類社群平台

Dcard則在議題上與PTT明顯區隔,除了回歸校園,更多聚焦在學生事務, 不用太多大道理,就算只討論追劇娛樂、生活瑣事、小情小愛都沒有關係,特別有關「性」的討論更不輸PTT。

通訊軟體LINE因通訊需求不分年齡,較無分眾傾向,但LINE@帳號去年提供政治人物帳號認證,LINE Today功能也愈見豐富,可見也努力經營各種族群,增加使用者黏著度。

瞭解世代差異才能找到歸屬

一代一代年齡相對大的使用者,抱怨IG像粉色泡泡圍起的世界,只有網美,讓書寫能力退化;YouTube「中二」影片較多,只會讓年輕人想當YouTuber;Dcard是「低能卡」文創基地……。

但不妨思考社群平台已邁入分眾化時代,也凸顯世代隔閡隨著資訊的爆炸發展,從過去一、二十年縮短到如今三、五年就形成一個級距。試著瞭解才能找到歸屬,或客製化傳播內容。

 

圖文轉載:風傳媒

社群經營等相關行銷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繫

社群成員互動冷?貼文觸及率低?讓你利用小型社群獲得海量用戶,不怕社群演算法的改變

20190304102901 14
立即分享:
PureSolution via Shutterstock
短短10幾人的小型社群,就能成就獨角獸!當所有社群平台,都出現「大群鬆散沉默,小群緊密活絡」的特徵時,與其在大群中盲目亂竄,不如學會找出「能病毒擴散、可變現」的關鍵小群!
本文摘自《小群效應:席捲海量用戶的隱形力量》,野人出版

利用4步驟,找到最關鍵的「連結者」

我們可以藉由哪些方式發現和清楚辨認出最關鍵的「連結者」呢?比如,有時我會向一些合作夥伴分享自己常用的發現「連結者」的方法。

第一步,建立一個員工小組(市場部門和商務部門經常扮演這個角色),在微信和微博上找到真實用戶(或目標用戶),這個數量通常在500~5,000,將他們一一添加為好友。

第二步,閱讀目標用戶近半年以來的朋友圈或微博貼文,將細節記錄到一張工作表格中,需要留意的細節包括:
(1)他/她關注了哪些帳號和KOL,又被哪些人所關注?在朋友圈和微博中經常討論什麼話題?曾經分享了什麼連結網址?這些連結網址來自哪些內容帳號或APP、企業?這些連結網址和其他發文所顯示出的語言風格是什麼樣的?貼文屬什麼類型?標題是什麼?經常在什麼時間段發文?

(2)他/她還參與過什麼線上或線下活動?活動是由哪家企業舉辦的?通常一些成功的活動結束後,企業都會發布新聞稿宣傳這次活動。搜尋這家企業發布的新聞稿,看看這家企業出於什麼原因舉辦這次活動,是如何策畫和思考的,以及效果如何。了解這家企業處在什麼樣的發展階段、前後是否還舉辦過其他活動等。

更多問題還能不斷窮舉出來,需以經營團隊當下關注的重點和需求為準。

第三步,這些訊息會告訴我們當下目標用戶期待什麼類型和主題的活動,他們又聚集在哪些帳號或APP周圍,以及採用什麼樣的風格表達自己的訴求等。利用這些訊息可以製作成一張工作表格,包括連結者們、KOL、目標合作APP或企業、用戶活躍時段、興趣喜好、語言風格、閱讀習慣,及不同行業的活動/傳播資料庫等。

順便提一句,稍後第6章會重點分析「互惠接口」,企業設置「互惠接口」最簡單也最實用的方式,恰恰是觀察粉絲討論文。

第四步,人工分析會強化團隊對這些關鍵訊息的掌握,形成不一樣的理解深度。這項工作十分瑣碎,如果輔助使用大數據,能幫助企業更加了解目標用戶群。

有時候你認為的忠實用戶,不是你所想的那個族群

當這些結論被搜集整理在多張工作表格中,並不斷被更新、完善時,非常適合協助團隊理解目標用戶,也幫助團隊率先找到一些可以扮演「連結者」角色的用戶。這和做用戶訪談、用戶田調的本質類似,只是由「聽」用戶說變成了「看」用戶說。

經由這個策略,企業首先能知道哪些名人、明星是影響用戶的KOL,但更重要的是,發現真正能影響他們的「連結者」和「局部意見領袖」,可能就是他們身邊的朋友。

整合上述方法論會得到許多意外的結論。例如,此前我曾和珠寶從業者探討這個話題,過去大家總習慣性地認為,珠寶行業的「連結者」是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運用上述方法針對用戶進行觀察分析後發現,原來扮演關鍵連結者角色的是那些喜歡茶藝的人。喝茶時手腕和頸部佩戴的珠寶首飾,是這個群組經常交流的話題之一,他們將訊息引入了一個個談話時的小圈子。當結論揭曉時,真是讓人意外不已。

小群效應:席捲海量用戶的隱形力量
出版日期:2018-12-05
「小群效應」新思維.正式來臨 人人都想進大群,人人活躍在小群!
買書去

 

圖文轉載:數位時代

社群經營等相關行銷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