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限制多 小農有疑慮:不如自己在社群賣!

立即分享:

八大網購業者合作,推出「55農業黃金周」,在網購平台上開賣農產品。農民反應不一,有的小農認為,加入電商平台要上架費、步驟複雜,對小農不見得有利,不如透過自己的社群網絡銷售,可以慢慢做出口碑;但也有農民認為,若合理分潤,願意接觸店商通路,爭取產品曝光機會。

受到食安風暴影響,強調無毒、有機或生產履歷的小農日增,銷售農產品的方式更多元,他們透過自己的人際網絡銷售,也會在個人臉書、社群網站,甚至在粉絲團或部落格宅配銷售;也有許多小農定期參加農夫市集,和消費者面對面接觸推廣種植理念;更有農民和理念相同的書店、商店、餐廳合作寄賣,相互拉抬宣傳推銷。

以「士哲米」打入市場的宜蘭小農徐士哲表示,加入電商銷售農產品,對小農當然是利多,可利用薄利多銷的方式,增加農產品曝光機會,但電商抽成對小農是很大的負擔,若抽成超過三成就不考慮,加上電商對農產品的包裝要求,不見得是小農可以應付的,會先了解合作方式才決定是否加入。

以國產小麥「十八麥」打響名號的大甲農民馬聿安表示,過去電商販賣農產品,大多是加工品、穀物、乾料,很少有生鮮商品,若電商通路沒有設「統倉」,未重新分配農民的產品組合,加值後推出新的「套裝」產品,而只是引薦不同小農產品,意義就不大,對消費者來說只是購買的入口不一樣而已,小農已經會利用臉書、自己的人際網絡銷售,和電商通路銷售沒什麼不同。

馬聿安說,小農自己銷售農產品都是現金進出,電商則是開支票付款,票期一開就是好幾個月,對小農是很大的負擔,加上電商對農民有很多限制和規則,還要配合電商推出的活動,他個人並不想加入。

在台南種植黃豆和黑豆的青年農民蘇建均說,不擔心大電商結合會影響銷售,電商是專業通路,自己是專業生產,銷售本就該分工合作;但農產品和化妝品不一樣,沒有很高的毛利,若電商通路上架抽成過高,農民選擇難免受限,加上電商是否會賒帳、對農產品外觀有奇怪要求等,農民會比較難接受。

 

 

[icons size=’fa-2x’ custom_size=” icon=’fa-external-link-square’ type=’normal’ position=” border=’yes’ border_color=” icon_color=” background_color=” margin=” icon_animation=” icon_animation_delay=” link=” target=’_self’]  圖文轉載:聯合晚報_記者彭宣雅

 

我們提供口碑行銷部落客合作社群經營等服務,相關行銷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