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15 年 8 月

網路個人出版進化論

wordpress 265132 1280 e1440488583233 compressor
立即分享:

wordpress-265132_1280-e1440488583233-compressor

網路個人出版進化論

【作者:黃哲斌】

20年前的8月9日,瀏覽器網景(Netscape)公司上市,成為史上第一支網路股。《數位時代》以「網路二十年」為封面故事,探討網路種種既深 且遠的衝擊;我除了以「傳播媒體的變貌」為主題,寫一長文贊助,同時忍不住發想:若要我挑選20年來,人類文明演化受網路影響最深的一件事,會是哪樁?

最後,我的答案是「個人出版的活躍」。此處的個人出版,不是電子書,更非紙本書,而是各種觀點、創作與意見的發表交匯。

20年前,一般素人若對公共議題有意見,傳播機會及效果最大的方式,就是投書報紙民意論壇版;若是文學創作,則投稿副刊或文學獎。除此之外,幾乎少有管道,只能寄望出版專書,但門檻更高。

個人出版活躍 讀者也是作者

網路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跳過媒體主編,直接媒合書寫者與讀者」,讓雙方找到彼此。更精準地說,直接拉平雙方的身分,讓作者也是讀者,讀者也是作者。

光是個人出版活動,就歷經不同階段的演進,最重要的是討論區、部落格、臉書(或許,我們也能把BBS算進去,不過,BBS參與者一直局限於特定社群,影響也較不全面性)。

這三階段,也標誌著出版活動日益平民化、個人化。當各種主題討論區出現,意味著書寫者只須註冊一個免費帳號,就能在虛擬空間中,與千萬人相遇,既參與他人發起的討論、也能發表原創觀點。

然而在此階段,個人出版往往「去身分化」,由於討論者大多匿名,「網名」取代真實身分,虛擬空間與實體世界經常是剝離的、平行的。而且這些創作或討 論也較難有累積性,有點像在不同廣場上,有一群戴著面具的參與者,各自討論不同話題。當人群散去後,話語會留在空蕩的廣場,而非跟隨說話者回家。

普及於1995年的部落格,或更早《明日報》的「個人新聞台」,堪稱平民出版的重要里程碑。在那之前,若想累積自己的作品,大多必須架設個人網站, 其中往往牽涉程式語法的撰寫能力,以及購買網站代管服務的知識門檻;部落格進一步打破這些門檻,讓個人創作空間幾乎像是參與討論區,只須一個郵址、一個帳 號。

這是部落格熱潮的重要驅動力,原本只能擠在廣場上,祈望自己的聲音能爭取最大注意力。如今,許多人離開廣場,闢設一個自己的房間,開始自彈自唱,像是單人KTV,等待著聽眾、喝采者、對唱者、輪唱者,即使來客發出刺耳噓聲,都是豐富此一文化的重要元素。

共振集體力量 效應無限強大

部落格的麻煩是,不易讓讀者養成忠實閱讀習慣,除非透過RSS等訂閱方式,否則只有少數死忠粉絲會固定報到。當然,如果你已是江蕙等級的演唱者,自然有大批聽眾擠爆你的KTV房間,這也是所謂「知名部落客」現象。

 

[icons size=’fa-2x’ custom_size=” icon=’fa-external-link-square’ type=’normal’ position=” border=’yes’ border_color=” icon_color=” background_color=” margin=” icon_animation=” icon_animation_delay=” link=” target=’_self’]  原文出處:財訊/首圖:Pixabay